红土地上的白梨花—白汉场村 二维码
111
发表时间:2019-08-13 16:02作者:杜新燕来源:双廊 伙山村委会白汉场村地处大埋市东北角,是大理与邓川、鹤庆三市县交界的边缘地带,距市府87公里,距双廊镇还有六七公里,属于地广人稀、居住分散的高寒贫困地区。据康熙《鸡足山志》记载,这里原是一片荒山,名叫青檀山,明清时期,双廊村的白族人相约来到这里开荒造林,培植果园,垦植荒地,因而叫作“伙山”。“白汉场”则是白语白蒿草之地的汉译地名。于是,一路上我在想,拍摄采访这样的地方,恐怕不会有多少厚重的人文内涵吧?殊不知事出意料之外,此行不但让我们大开了审美的眼界,还留下了最难以忘怀的感动。 正是早春二月,当我们影像工程的采访车离开双廊镇政府,沿着七拐八弯的山间小道,约两个时辰之后终于登上了伙山村的山顶,往下一看,那美景简直把摄影师们一个个都惊呆了。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火红的土地,映衬着一树树雪白的梨花,那浓重热烈的色块,在蓝天丽日之下铺满了斑驳的大地,仿佛一直铺到天的尽头。这种气势磅礴的大美恐怕在摄影师们的梦境里都未曾出现过。 我们选定的拍摄点白汉场村正是梨花掩映下的一个白族山村。可以说这是一个生存环境艰苦而发展前景可观的山寨。全村共有67户,278人。拥有林地1585 亩、荒山荒地600多亩、可耕地仅有214亩,人均不到 7分地。主要种植苞谷、烤烟等山地作物。水源缺乏,通常只能靠天吃饭。村庄离最近的集贸市场6公里,离村委会卫生所7公里,离小学一公里。饮水难、看病难、上学难、购买生活必需品难,成为长期困扰村民生活的难题。近年来,随着经济林木的发展,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帮助下,生产生活条件才有了明显的改善,截至2006年底基本实现通水、通路、通电,并建有水窖130口,农户沼气池59家。居住条件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,人畜混居的现象基本解决。62户拥有土木结构住房,5户住上了砖木结构的新房,90%的农户有了电视机,53户安装了电话。特别是经济林果发展迅速,全村已有果园116亩,人均0.41亩。这里生产的雪梨、火把梨、短把梨都是远近闻名的“抢手货”。在市科技局的帮助下,不久还将建成以泡核桃为主的优质林果示范基地。 在组织拍摄的过程中,我发觉这个村里的妇女们一个个都长得非常健壮,地里的各种脏活、累活、烦琐的家务劳动几乎都是她们在干,还要服侍老人、小孩。于是我联想到“妇女当家”这一白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特点。而所谓“当家”即是主要劳动力,肩扛生活的重担。可以想见,什么“饮水难”“看病难”“孩子们上学难”等等全都只会难在她们头上。我这种估量果然被一位大姐真实的故事证实了。 在选定拍摄的梨花树下,我见到了一位正低着头编草帽的大姐,因为要等其他拍照的乡亲,我便和她攀谈起来。大姐名叫杨德贞,今年只有38岁,却承担着一家人的生活重担。两个孩子都在上学,丈夫出门打工,家中婆婆常年疾病缠身,今年又查出患了晚期胃癌,从腊月到春节几乎住遍了大理市的医院。全家的经济收入仅靠二亩烤烟,30多棵梨树维持,一年大概只能收入两万多元钱。可目前为婆婆治病已贷款了两万多,跟亲朋好友借了两万多,已是入不敷出。 为给婆婆治病,杨大姐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,淘米、洗菜、刷锅、做饭、喂猪……这些都忙停当了,就去给卧床的婆婆梳洗,喂她吃饭。然后到外面的打石场帮人打石头,到傍晚六七点回来,手全都磨破了,也顾不得疼又去做晚饭,给婆婆熬药。收烤烟的那季,早上不到4点钟就起床去割烟、整田、烤烟,直到晚上12点钟才回家,一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。 谈到今后的打算,杨大姐说:“等我丈夫回来,全家还是尽力地去医老人家,也要好好地供两个娃娃(读书)。 谈到今后的打算,杨大姐说:“等我丈夫回来,全家还是尽力地去医老人家,也要好好地供两个娃娃(读书)。 返回途中,我眼前始终闪现着红土地、白梨花的美丽风景,那么光耀炫目,让我几乎目眩。我有些迷惑,不知这究竟是房前屋后的梨花,还是年复一年,日夜辛勤劳作的千千万万如梨花般美丽的白族妇女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