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汉迄今,历史延续几千年,建制变更繁迭,有兴有废,时分时合,生活在双廊白族聚居群落,历经沧桑,生衍不息,创造璀璨文明,成为白族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。
洱海,古称叶榆泽,汉为昆明池,唐代则名为西洱河。因此湖多波大浪,即使在风和日丽之时,也可见碧波万顷,波涛澎湃,一望无际,呈现出“海”的壮观。一遇西南季风顺澜沧江而上,经西洱河峡谷,逼天生桥隘口,成大风压突谷而出,直入洱海盆地,更是万马奔腾,虎啸龙吟,加之其状平面南北长而东西窄,有如人耳,故称为“洱海”。
洱海不仅是沿湖群众的母亲湖,也是民族文明的摇篮。洱海流域孕育了大理地区的文明。双廊镇风情岛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新石器距今约有数千年的历史,南诏风情岛上出土的小公主墓,对揭开“南诏、大理国等五朝四十个皇帝墓葬不知何处”的千古之谜,提供了新的线索。同时在砂牛半岛、长育、青山、伙山等地发现大量的火葬墓和棺葬墓群,以及梵文经幢。因此,人们称双廊为“汇大理四千年文化底蕴,集云南六百载王者风采。”迹象表明,双廊是洱海文明与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
双廊同整个洱海地区一样有着深远的历史。1998 年在开发南诏风情岛时出土的文物如石刀、铜钺、鸡头杖等,更添双廊历史的厚重感。远在公元737年,六诏统一了洱海区域。红山丫口称“外南关”“古毗舍战场”和“天宝战争旧址”。历史上称为“毗舍之战”。
双廊镇古称“良甸村”,其中青山、长育、大建、双廊、伙山五个村在明朝以前属太和县行化乡栓廊里,五星、石块两个村属邓川州4乡12里之一中的柿坪里,当时柿坪里辖13个村。民国时期分乡(镇)闾邻制、乡镇保甲制两段时期。1913年(民国二年),“中华民国”废除清制后,统一裁州设县,双廊境内的五星、石块归属邓川县,分外柿坪、内柿坪。而双廊、长育、大建、青山、伙山属宾川县第六区。1961年10月建立了双廊人民公社,1988年6月建立双廊乡人民政府,2000 年 8 月撤乡建镇。为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的需要,2004 年 1 月 1 日,双廊镇从洱源县划归大理市管辖。